This is defy_odd's blog

人在有闲的时候,才最像一个人 —— 梁实秋

无奈、复杂与挣扎 --初读《曾国藩传》有感

有感而发,纯是记录

已经好久没有进入过心流了。之前被世俗的纷繁杂事烦身已久,加之自己邀功心切,在焦虑和自我麻痹中度过了小半年的光景。这小半年,可以说是一事无成。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,修养了近一月,未有太大好转。直到这传记的出现,才带来了一丝慰藉。似乎找到了一丝的安静。

伟人,何以为伟人也?“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”。此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。的确,曾祖就是这样一个担大任又颇具英雄色彩的一个人物。

从家族历代来看,他是最成功的。当然离不开先前祖先的各种铺路。其实从他的曾祖父元吉兄开始,家族就有了起势的苗头,直到他的爷爷曾玉屏(星冈公)的出现,才真正走向正轨。星冈公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,就具全家之力供其儿子曾麟书学习,但书未有天资,很认真的学习,但是一直都没有考出来。直到第17次考试,学政大人看不下去了,送了他一个县首,也就是知县,在换句话说也就是现在的县长,兄弟,这可是副处啊。人家爸爸是县长,而且还算是不会读书的,这我们怎么比啊。虽然他也考了很多次才中秀才,但是那时候也只有24岁,接着27岁又中了进士,算是非常快的了。虽然他的排名都不算靠前,但是凭借面试的精彩发挥,也是为自己博得了皇帝的认可。在八年间连升六级,从一个无名之辈直接干到二品大官,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。

但其实,他在这8年当中过的并不是非常的顺利。他也不想去参加各种宴请,他也有各种情绪,也经常和各种人对着干,但是他有人保着他。他的恩师穆彰阿一直在朝中护着他,让他免受了很多的是非。可以说,在他在京城当官的这不到40年的光景里,是他人生中较为稳定,较为自洽,较为舒适的一段时光。每个人的出场设定都不一样,但是他这前面这段路,走的确乎是有点顺的。

接下来才是他人生中最为具有故事性的阶段。因讨伐太平军,他成立了湘军。这才是他人格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的时光。他心中所有的无奈,复杂,挣扎以及痛苦,全在这段时间中显现出来,而且异常生动。

湘军从最开始的一无所有到后来的发展壮大,每一步都离不开他的苦心经营。一介书生,创立军队,这听起来有点荒谬,但在那个年代,那个如此动荡,内忧外患,战事连篇的时代,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优秀的地方军来实现与太平军的对抗。因为他是封建王朝的既得利益者,他其实也想维护清政府的统治,所以很多时候,虽然他身为湘军首领,湘军的开山鼻祖,他很多时候不得不听令于朝廷。堂堂二品大官,不在京城,却在湖南两广地区创建军队。他的本意是要镇压太平起义,在他的领导之下,“以礼治军”,“从严治军”,让湘军成为了当时唯一一支能与地方起义军抗衡的军队,但同时,由于过于强大的势力,也让朝廷产生了担忧。各自都非常清楚,朝廷想的什么,曾想的什么。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创办了闻名历史的湘军。英勇善战,训练有素,有条不紊应该能够很好的概括湘军了。

他的无奈与复杂,体现在很多方面。作为朝中要臣,他渴望振兴清朝,振兴国家。但作为父母的孩子,作为最大的兄长,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,他又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幸福美满。作为湘军首领,他渴望早日扫清障碍,留下功名。作为师长,他渴望自己的学生李鸿章等人能够发展壮大。作为一个优秀的朋友,他渴望和自己有共同抱负的同志一起实现一番伟业。

但现实总是在开玩笑。

父母过世,只有父亲过世时回家丁忧,没能见到父母最后一面。虽然没有记载,但我觉得,作为一个中华儿女,“子欲养而亲不在”是这世间最悲伤的结局。哪怕是回家戴孝,也多次因为战事夺情出山。他三弟,各大湘军重要领袖,很多都于与太平军对峙时战死。这其中有很多是他的左膀右臂,都和他们交情颇深。特别是三弟的死,让他更加难以接受。那可是他亲弟啊。以家国大义为重,这很伟大,但是我做不到。我只希望能够有一个快乐的生活。

清王朝的统治,在那个时代,已经是病入膏肓,无可救药了。同时期的西方各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,先进的科技生产力,先进的文化,先进的设备都是当时的中国所不能匹及的。他也在寻求改变。虽然最开始是反对林则徐的保守派,但后来,直到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之时,内忧相对较少时,他就已经意识到,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。只有这样,才有可能挽留它的统治。事实是,他引领了一波潮流,史称“洋务运动”。只不过他看不到那段由他的思想缔造的盛世了。

创建湘军,既是历史必然,也是实属无奈。一个读书人,我没事干嘛搞军队啊,搞完了上面的人还要搞我,下面的也不一定听话,也很少有人支持我,我图啥呢?我觉得,曾的回答会是:为了家国安定。宏大的胸怀,超越历史的眼界,跨越现象的大局观,都让他成为了湘军不可替代的唯一首领。在这其中,他也多次想要自杀,一了百了。海战的时候,投江准备结束生命,被人救起。那时候的他,除了绝望,心中应该没有第二个感受了吧。 虽没有记载,我觉得他应该在想,他是多么的无能,是多么的自责。这倾尽他几乎所有心血的湘军海军,在那一战中几乎都化成虚无。这是无人能够体会的。那种痛楚,只有经历过,才会懂。

他的挣扎在于,他其实在用一生治愈他那不安的内心。他其实不愿做官,不愿打仗,不愿大富,他只求平平安安,做好每一件事。但是局势不允许,或者说,即使他再怎么不愿意,他天生就是要来干大事的。从连升六级开始,他就开始了和他不安的内心斗争。他一生都在努力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,为的是不被辜负期待。可能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自己身上究竟肩负着什么吧。

他是幸运的。每次在他迷茫之际,在他在京官走投无路之际,都有一个贵人出手相救。不能说他是纯粹依靠贵人,但是没有贵人的话,他是不可能能有这样的成就的。当然,这和他进入实现范围是有关系的。如果他没有通过进士的考试,也就不会有后续这一系列历史典故了。他父亲考了17次才考上的秀才,从年少考到中年,而他,年仅27便达到了他父亲一辈子都打不打的高度,更不用说后续的二品官和湘军了。

本来是想记录一下他是怎么度过困难的,但是好像记载的不多。他也会因为对世界失去信心而选择跳江自杀,这让我感受到,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。也有较大的情绪波动,也会有想不开的时候。可能只有最接近生死的那一瞬间,才能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吧。

洋洋洒洒写了2k多字,就当是自娱自乐吧。